76年乔冠华被突然撤职,黄华询问情况,李先念隐晦地一个动作暗示
在国际外交舞台上,有一张十分有名的照片,拍下这张照片的记者还因此获得了普利策新闻摄影大奖。这张照片被称为“乔的笑”,主人公就是乔冠华,《纽约时报》更是直言“这笑震碎了联合国议事大厅的玻璃”。
在乔冠华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用手中的笔做武器,口诛笔伐,嬉笑怒骂,为我党的宣传、外交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乔冠华毫无意外成为了我党外交战线上的一员猛将,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叱咤风云,让世界见识到一个不同于任何以往的、脱胎换骨的新中国形象。
然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国内波云诡谲的政治风波中,乔冠华也难逃漩涡的牵连而最终被卷入了波底。
抗日战争爆发后,乔冠华放弃在国外和平的学习环境,辗转回到了祖国,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此后,一篇接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在他的笔下诞生。
乔冠华写的国际政论文章尤其有影响力,他在使用尖锐、泼辣的语言的同时,又不忘夹杂诙谐、幽默的文字。在尖锐和活泼的共同作用下,读起来令人叫绝。
毛主席对乔冠华的文章也给出过很高的评价,称“他写的《法国的崩溃》这篇文章顶得上几个坦克师”。足见乔冠华的文字力透纸背,令人过目难忘。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负责外交方面的诸多事宜,并组建外交政策委员会,他点将乔冠华,让他出任副主任。此后,周总理十分重视乔冠华,安排他参加各种重要的工作会议。
1951年,年仅38岁的乔冠华作为中方代表团的高级顾问,来到朝鲜板门店与美国进行谈判。谈判初期,美国方面缺乏诚意,多次制造事端影响谈判,中国人民志愿军同他们边谈边打,再次将美军逼回了谈判桌上。
这一次,美国方面对谈判的诚意比此前任何时候都要高。在这一有利形势下,乔冠华却指出了一个问题,即双方在“战俘问题”上会产生较大分歧。
果不其然,回归谈判之后,双方首先便在“战俘问题”上遇到了障碍。
为了占据主动位置,乔冠华提出“拖”,拖到美国方面主动妥协。建议上报中央后,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人研究后批复同意。
果然,仅仅三天后,美国方面便坐不住了,并主动向朝中方面提出了“在战争期间先行交换战俘”的建议。
乔冠华以自己独到的视角,对战局发展变化了如指掌,同时又高瞻远瞩把握好我方的外交姿态。他的工作深受毛主席、周总理认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政治风云变化之中,乔冠华多次受到冲击,他甚至被强迫上街卖小报。后来,在周总理的干涉下,乔冠华得以结束了这段“卖报”的经历。
1973年,在毛主席亲自关照下,乔冠华得以恢复正常工作,但此后,他却与“四人帮”越走越近。
同一年年底,周总理受到了不公正的批判,这其中还有乔冠华的参与。周总理待他如父如兄,这件事也成为了乔冠华的心病。
后来,他也曾找到周总理,向他当面承认错误,请求原谅。周总理十分理解他的处境,并且安慰他说:“这不是你们能够左右的事情。”
尽管周总理对这件事并不在意,但他心中始终充满愧疚。
1976年,毛主席逝世,全国上下陷入了一片悲痛之中。这时,国内暗流涌动,即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乔冠华心中多少有点预感,但具体是怎样的变化,他并不知情。
同年10月初,乔冠华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了第三十一届联合国大会。期间,得知国内发生的重大变化后,他十分震惊。不久,乔冠华被撤销了外交部部长一职,并受到了批评。
12月底,原本正在联合国忙着准备新年团拜会的黄华突然接到了紧急回国的命令。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他意识到一定是大事。
于是,黄华急忙交接完工作后乘飞机回到了国内。下飞机时,黄华发现外交部的副部长王海容等人已经早早在机场等待了。
这时,黄华一打听,才知道乔冠华被撤销了外交部部长一职,正在接受隔离审查。而中央决定让他接替乔冠华,出任外交部部长。
不久后,等黄华见到李先念后,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他向李先念问起了乔冠华的情况。李先念沉默地看了看他,没有说什么,但黄华却看到李先念伸出手指了指自己的耳朵。
聪明的黄华仅仅从这样一个隐晦的动作中便明白了李先念的暗示。原来,李先念是在暗示他“乔冠华已经深陷泥潭,没到耳朵上面了。”
1976年12月,黄华同志正式出任外交部部长。在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转折时期,黄华为我国的外交工作开创了新的局面,扩大了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